解码人体“隐形军队”:你的免疫系统如何守护健康?

解码人体“隐形军队”:你的免疫系统如何守护健康?

免疫系统是人体一套精密复杂的防御网络,由细胞、组织和器官组成。它的核心使命是识别并清除非己物质,如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外来物质(如移植器官、花粉、灰尘)以及体内的异常细胞(如癌细胞),同时避免攻击自身的健康组织,以此维持身体的健康与稳定。疫系统通常可以分为先天性免疫适应性免疫两大部分,各具独特组件和功能特征,又通过复杂机制相互协作,提供全面保护。

一、先天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人体与生俱来的防御机制,反应迅速但缺乏特异性,对所有入侵的病原体采取相似的防御方式。

1. 物理和化学屏障

先天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是由坚固的物理和化学屏障构成的。物理屏障主要包括完整的皮肤、覆盖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等腔道表面的黏膜及其纤毛运动,它们能直接有效地阻挡大多数病原体的入侵。化学屏障则在这些物理结构上构建了严密的“防御工事”,例如皮肤分泌的脂肪酸、胃中的强酸、唾液和眼泪里的溶菌酶,以及呼吸道和肠道黏液中的抗菌肽等。这些化学物质能够创造不适于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或直接将其溶解破坏。

2. 免疫细胞

2.1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并消化病原体和死亡细胞通过产生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来诱导炎症,吸引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到感染部位。中性粒细胞数量多,反应迅速,能够捕获和吞噬微生物,并利用细胞囊泡中的酶类和存储在胞质颗粒中的抗菌物质杀死微生物。

2.2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NK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淋巴细胞,它们无需预先抗原致敏即可快速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NK细胞通过表达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区分健康细胞和受感染细胞激活性受体通常能识别由代谢性应激诱导产生的靶细胞表面蛋白改变活化刺激NK细胞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直接诱导靶细胞凋亡,并能分泌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相反地,NK细胞抑制性受体识别大多数细胞组成性高表达的表面分子可以阻止NK细胞杀死正常宿主细胞。

2.3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系统中功能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APC。它们广泛分布于皮肤、黏膜等病原体入侵的主要门户,持续监视周围环境,吞噬并处理入侵的病原体碎片。树突状细胞能将捕获的抗原“加工”成特定信息,并通过其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呈递”给初始T细胞,从而精准激活适应性免疫。因此,树突状细胞是连接先天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桥梁”

 

1 免疫系统的常见细胞

图片源于Methods Mol Biol[1]

3. 分子防御

3.1 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由30余种血浆蛋白分子组成,主要由肝脏合成。机体无感染时,这些蛋白质以无活性的形式循环于血液和体液中。当机体存在病原体感染时,补体系统被激活。特定的补体蛋白相互作用激活不同的补体途径,最终直接或通过调理吞噬效应间接杀灭病原体,同时诱发炎症反应以对抗感染。

3.2 细胞因子

当病原体入侵时,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会迅速释放包括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和趋化因子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这些蛋白质通过协调一系列防御反应来消除威胁:它们能引发局部炎症,吸引更多免疫细胞奔赴感染部位,激活这些细胞以增强其吞噬和杀伤能力,并同时激发全身性发热等反应以抑制病原体繁殖。此外,细胞因子也是连接先天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桥梁,通过激活T细胞和B细胞,为建立长期、特异性的免疫保护奠定基础。

4. 先天性免疫识别机制

应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通过表达模式识别受体(PRR)感知病原体及其引起的损伤PRR通过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识别外来病原体,通过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识别损伤细胞,诱导免疫保护作用。PRR包括Toll样受体(TLR)、Nod样受体(NLR)、Aim2样受体(ALR)、C型凝集素受体(CLR)和视黄酸诱导基因IRIG-I)样受体(RLR)等。PRR促进吞噬作用和NF-κB的激活,从而促进抗原呈递和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合成。这些变化有助于招募和激活与适应性免疫反应相关的其他免疫细胞。

 

2 先天性免疫感知的六种重叠机制

图片源于Immunity[2]

 

二、适应性免疫

适应性免疫具有高度特异性,能够识别并记忆特定的病原体,并在再次遇到同一病原体时产生更快速、更强的免疫反应。

1. 免疫细胞

1.1 T淋巴细胞(T细胞)

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关键角色。它们源于骨髓,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其核心特征是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TCR),能精准识别由其他细胞呈递的特定病原体碎片。一旦被激活,T细胞便会分化为功能不同的亚群:①辅助T细胞(Th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来激活其他免疫细胞;②细胞毒性T细胞(CTL细胞):直接识别并摧毁被感染的细胞或癌细胞;③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抑制免疫反应,从而限制过度免疫应答可能造成的损伤。此外,部分T细胞还会转化为记忆T细胞,在体内长期巡逻,为未来遭遇相同病原体时提供更快、更强的免疫应答。

1.2 B淋巴细胞(B细胞)

B细胞是免疫系统中负责“体液免疫”的核心指挥官,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细胞最卓越的能力是产生和分泌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特定的病原体抗原。当B细胞被激活后,一部分会分化为浆细胞,作为高效的抗体工厂,大量生产抗体来应对当前感染;另一部分则会转变为记忆B细胞,在体内长期存活,形成免疫记忆。当下次遭遇相同病原体时,记忆B细胞能迅速被唤醒,产生更快、更强、更持久的二次免疫应答。

2. 抗体

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免疫效应的含有糖基的球蛋白。抗体分布于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及粘膜的外分泌液)中,主要存在于血清内。抗体通过中和毒素、标记病原体以吸引免疫细胞清除或激活补体系统等方式高效清除病原体威胁。

 

3 抗体通过三种主要途径参与宿主的免疫防御

图片源于Janeways Immunobiology 10 th[3]

3. 适应性免疫识别机制

适应性免疫的识别机制主要依赖于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TCRB细胞受体(BCR)。BCR通常直接识别游离的抗原分子,其识别方式是抗原表位与受体的直接结合。一旦B细胞通过其BCR识别并结合抗原,它就会被激活,进而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而T细胞的识别机制则更为精细,需要APC的协助。TCR无法直接识别游离抗原,而是识别由MHC分子呈递的抗原肽T细胞被激活后,会分化成不同的亚型,发挥不同功能以维持免疫稳态。

 

4 TB淋巴细胞在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

图片源于Lancet[4]

 

三、如何维持健康的免疫系统?

要保持健康的免疫系统,关键在于采取一种全面且平衡的生活方式。这包括摄入均衡的、富含水果蔬菜的饮食,以确保获取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进行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以促进免疫细胞在体内的循环;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因为睡眠是免疫系统进行修复和记忆巩固的关键时期。同时,有效管理长期压力、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也至关重要,因为这些因素会持续抑制免疫机能。此外,维持健康的体重和注重个人卫生以预防感染,同样为免疫系统减轻了不必要的负担。总而言之,免疫系统的健康并非依赖于某种“超级食物”或补剂,而是通过日常这些看似普通却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来共同维系的。


云克隆助力科学研究,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相关检测试剂产品,相关靶标核心货号如下:

靶标核心货号先天性免疫适应性免疫
靶标核心货号先天性免疫适应性免疫
靶标核心货号先天性免疫适应性免疫
BAFFB686

FGF9A036
IRF3B589
BAFFRA281

FGL2A512
IRF4B755
BLCB601

FIL1dA566
ITaCC071
C1INHA235

FKBP1AE641
KIR2DS4B563
C1qA747

FKBP1BE642
KIR3DL1B562
C1qAD207

FKBP2C479
KIR3DL2A992
C1qBD208

FKBP3E643
KIR3DL3D714
C1QBPA651

FKBP4E644
LAB7-1B386
C1qCE869

FKBP5E645
LAG3B663
C1qR1B405

FKBP7E677
LAIR1B004
C1rB112

FKBP8E678
LAIR2B000
C1sB674

Flt3LA038
LATA270
C2A862

GAS6A204
LTbB560
C3A861

GCP2B570

LY96H705
C3aA387

GCSFA042
MASP2A859
C3cX299

GDF15C034
MBLB480
C4A888

GM2AL122
MCP1A087
C4aA389

GMCSFA045
MCP2A088
C4BB305

GRNC513

MCP3A089
C4BPaB620

GRObB603

MCSFA090
C4BPbA761

GROgB604

MDCA091
C4cS104

GZMKB209
MECB573
C4dS103

HBEGFB479
MHCBC092
C5B969

HCAMA670
MHCDGB369
C5aA388

HDGFA624
MHCDRb1C167
C6C976

HGFA047
MHCEB752
C7A731

HSP90b1A823
MHCGB856
C8aD784

ICOSA777

MIFA698
C8bB306

ICOSLGA787

MIgB928
C8gB970

IFI35L605

MIP1aA092
C9B823

IFNaA033
MIP1bA093
CCL1B132

IFNa10G971
MIP1gC073
CCL14B122
IFNa13G970
MIP3aA095
CCL16B126
IFNa2A179
MIP3bA096
CCL27B651
IFNa21G966
MIP4aC091
CCL3L1A026
IFNa4A175
MIP5A550
CCL4L1D160
IFNbA222
MPIF1B574
CCL6B060
IFNgA049
MPIF2A695
CD11bB685

IFNkD176
NGFA105
CD14A685

IgAA546

OPGA108
CD19B873

IgA1E778

OSMA110
CD20B148

IgA2E777

PARCB522
CD30LA118
IgEA545

PDL1A788
CD3dB872

IgGA544

PDL2A789
CD3eD117

IgG1A074

PF4A172
CD3gD118

IgG2B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