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简介

抗体

抗体之于蛋白,阴阳相倚,两两对应、相反相成。

准确地说这里所指的蛋白应该是抗原,因为所有抗体都是蛋白——免疫球蛋白。抗体能识别特定外来物的一个独特特征,该外来目标被称为抗原。抗原有时是一种外来蛋白,有时会是多种蛋白组成的有机体,还有可能是蛋白与其他物质的偶连体。抗体由特异性抗原刺激产生,抗原的侵入引起各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使淋巴细胞中的B细胞分化增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可产生分泌抗体。抗体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体内的蛋白种类繁多,内在的,外来的,先天的,后生的,且浓度不会一成不变。同一种蛋白往往在不同的生理周期,病理状态下,含量都是不断变化的,甚至在同一天中也会有所波动,这种变化可以预示身体状况的变化或提示可能患有某种疾病。基因检测技术检测的是引起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反馈的是病患的易感性。对于一般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愈后以及表观上的监测,蛋白质水平的检测是基因检测所无法取代的。

能否找到一个“定位系统”只对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蛋白进行定位呢?现代免疫学的兴起揭开了这层神秘面纱,那就是抗体。

众所周知,抗乙肝病毒抗体是个好东西,能在我们受乙肝病毒侵犯时发起对抗。那么抗乙肝病毒抗体是什么呢?是我们天生就有的吗?当然不是,当乙肝病毒这种外来蛋白入侵时,我们体内的免疫系统就会被调动起来,产生一种分子结构与乙肝病毒分子结构互补的免疫球蛋白,它就是抗乙肝病毒抗体,可以直接和乙肝病毒结合,阻止病毒的危害。只有抗乙肝病毒抗体能起到这种作用,别的抗体均不能和乙肝病毒发生反应,在生物学上称之为抗体的特异性。通常一种蛋白只能产生一种抗体,这种抗体就只能识别这一种蛋白,就象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有时由于蛋白分子特别大,空间结构形态很复杂,会产生针对不同分子片段的局部片段抗体,比如抗乙肝病毒抗体最常见的就有三种,即表面抗体、e抗体和核心抗体,分别由乙肝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原刺激免疫系统而产生。这些片段的本质还是蛋白,同样遵守着抗体与蛋白相互识别的基本特性。

那么,是不是可以运用这个特性来对某些特定的蛋白在特定的组织当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定性与定量),从而为蛋白的研究提供方便之门呢?答案是肯定的,抗体的此种特性已经很广泛的应用到蛋白的定性及定量检测当中。

大家都知道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恶性疾病,癌的早期诊断可以大大提高存活率,现代医学已经发现了很多与癌症相关的“癌蛋白”,如p53和HER2在正常人组织中极低表达,而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以通过抗体这个“定位系统”对组织中的特定蛋白进行定位显色,而其它非p53和HER2的蛋白是不会显色的。最后在抗体这个“示踪剂”的指引下通过颜色的深浅来判定目的蛋白的表达高低来诊断患者是否患乳腺癌以及对疾病进展进行分期,并据此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正确评价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

上述方法在生物学中称之为免疫组织化学实验。除了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免疫荧光也是很常见的抗体作为“示踪剂”的典型体现。

抗体的临床意义远远不止是用于检测识别,接种疫苗是主动免疫促使体内产生抗体,备以对抗可能的入侵,而直接注入免疫血清或抗体药物可以用来对抗已经存在的入侵,这些医疗手段早已用于临床治疗。单克隆抗体继重组蛋白之后引领了第二次生物医药产品浪潮。随着去除免疫原性和毒副作用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不断面市,单抗药物市场节节攀升,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主旋律。

抗体的主要功能是与抗原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使抗原失活,从而有效地清除侵入机体内的异物。抗体可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例如抗病菌抗体可使入侵的病菌发生凝集,使病菌不能吸取营养而不能繁殖;抗体可以不让病毒、病菌粘连到人体的细胞上,使其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就像植物的种子,如果不让它落入土壤中,就永远不会生根发芽,例如乙肝病毒借助于其表面的一些蛋白质结构吸附于肝细胞表面,然后钻入肝细胞内,抗乙肝病毒抗体可以在乙肝病毒还没有吸附在人体的肝细胞上时,就提前与其结合在一起,使乙肝病毒表面的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不能吸附在肝细胞上就不能进入肝细胞内,更不能进行病毒复制了。抗体还可以中和病菌的毒素,破伤风抗毒素抗体就是典型的例子。

到目前为止,云克隆公司已经生产出近二万种抗体,这些抗体基本上能满足抗体仅仅作为“示踪剂”的基本功能。高特异性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的不断产出,为研发生产免疫检测试剂盒等下游产品打下基础。一直行走在抗体技术研发与创新的道路上,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挡在抗体药物前面的这层“窗户纸”必将被捅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