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过敏到无过敏反应的“一键切换”

    食物过敏的患病率日益增长,其发生是由于过敏原暴露时,产生的食物特异性IgE抗体与肥大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机体进入致敏状态。但特定人群即使有食物特异性IgE却对该食物无过敏反应,被认为是“致敏耐受”。目前机制尚不清楚。‌2025年8月7日,有研究团队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Cysteinyl leukotrienes stimulate gut absorption of food allergens to promote anaphylaxis in mice”的文章,研究了不同过敏反应敏感度的小鼠品系在口服过敏原后的表现。结果显示,小鼠致敏耐受与Dipeptidase 1(Dpep1)基因变异存在关联。DPEP......

    查看详情
  • 肿瘤源性CCL16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增强肝癌免疫治疗

    2025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研究团队在《Cancer Research》发表了题为“Tumor-derived CCL16 Normalizes Tumor Vasculature through Macrophage ICAM-1 Receptor and Enhances Immunotherapy Efficacy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文章。肝细胞癌(HCC)以异常肿瘤血管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TME)为特征,这两者不仅会削弱免疫治疗效果,还会促进循环肿瘤细胞(CTC)扩散和免疫逃逸。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CCL16缺失会加剧血管功能障碍和免疫抑制性TME形成,而过表达CCL16可介导血管正常化(TVN)并促进免疫细胞浸润。机制上,......

    查看详情
  • 2025年诺奖公布:破解自身免疫病关键!揭示免疫“刹车机制”

    北京时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与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及调节性T细胞的开创性发现。(从左至右依次为玛丽・E・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坂口志文;图片来自诺贝尔奖官网)免疫系统的运作需精准均衡:过度易引发自身免疫病,不足则难抵感染与肿瘤,其复杂调控机制仍在持续探索中。三位学者的研究共同接力,破解了一部分免疫密码:1995年,坂口志......

    查看详情
  • MAPK/ERK信号通路:从基础生物学到人类疾病的核心枢纽

    MAPK/ERK信号通路:从基础生物学到人类疾病的核心枢纽1. MAPK通路简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级联反应是调节多种细胞过程的关键信号通路,包括增殖、分化、细胞凋亡和应激反应。MAPK通路通过信号级联发挥作用,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靶标,使细胞能够对各种特定的细胞外刺激做出反应。MAPK通路包括三种主要激酶,即MAPK激酶激酶(MAP3K)、MAPK激酶(MAPKK)和MAPK,它们激活和磷酸化下游蛋白质。目前的研究发现有四种主要且不同的MAPK级联反应: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和2(ERK1/2)、c-Jun N端激酶(1、2和3)、p38 MAPK(α、......

    查看详情
  • 脑膜“守门人”Mrgprb2:揭示脑卒中后免疫细胞从颅骨到大脑的失控通道

    脑膜“守门人”Mrgprb2:揭示脑卒中后免疫细胞从颅骨到大脑的失控通道大脑周围的免疫环境在监测损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包括缺血性卒中在内的损伤可破坏这种平衡并引发夸张的炎症反应,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2025年7月24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A mast cell receptor mediates post-stroke brain inflammation via a dural-brain axis”的研究论文,证明Mrgprb2/X2是小鼠和人类缺血性卒中后肥大细胞激活所必需的关键受体。因此,早期抑制Mrgprb2/X2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缺血性卒中治疗干预措......

    查看详情
  • 雄性特异性途径在温度依赖性性别决定中的转录调控

    脊椎动物的性别决定系统主要分为基因型性别决定(GSD)和环境性别决定(ESD)。环境性别决定中最突出的形式是温度依赖性性别决定(TSD),在这种情况下,胚胎发育关键阶段(即温度敏感期,TSP)的孵化温度决定了后代的性别。近期,有客户使用多个云克隆ELISA试剂盒(CEA911Ge/CEA540Ge/CEA462Ge/CEA458Ge/CEA443Ge/CEA461Ge)在《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的相关研究阐明了红耳龟雄性决定途径的调控模式。研究表明红耳龟的温敏类固醇生成细胞(TSSCs)中Ca2+诱导的醛固酮分泌在TSP期间对雄性性别决定起着关键作用;位于前支持细胞中......

    查看详情
  • 蛋白激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一)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老年人群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且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其患病率持续上升。迄今为止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深入了解这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对于药物研发至关重要。药理和病理学研究表明,蛋白激酶被证实是多种疾病(如癌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中具有前景的治疗靶点。本文总结蛋白激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阐述蛋白激酶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上的进展。迄今为止,已鉴定出478种典型(包含真核蛋白激酶结构域)激酶和40种......

    查看详情
  • Nature揭秘——肠道炎症如何“远程操控”大脑炎症

    肠道微生物群被认为是多种疾病的重要驱动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在炎症性肠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会发生显著改变。微生物群的变化可通过调控特定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循环,进而产生系统性影响。此外,肠道微生物群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能够影响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然而,微生物群如何导致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仍不清楚,尤其是在CNS通常不存在微生物的情况下。最近发表在《Nature》的研究“Gut inflammation promotes microbiota-specific CD4 T cell-mediated neuroinflammation”发现识别肠道共生分段丝状细......

    查看详情